
目前分類:旅遊隨筆 (43)
- Feb 06 Wed 2013 23:52
~Laguna Beach~
Laguna Beach拉古娜海灘是很有名的濱海勝地,和Newport Beach,新港海灘是同被Discovery選為全美TOP 10的海灘,她也被Sunset Magazine讀者票選為The Best Beach in the West,在Laguna Beach可以感受南加州熱烈的海灘文化氣息。近年來以橘郡地名標題宣傳的青春偶像劇,如The O.C.橘郡風雲/玩酷世代和Laguna Beach拉古娜海灘,主要描述富裕青少年生活和海灘文化,或是由The Real Housewives of Orange County掀起的一系列連續劇風潮。眺望Laguna Beach海灘小鎮最美的兩個觀景點,首先是小巧的Crescent Bay Point Park海岬公園,其次是再往南些的Heisler Park,沿著海岸有高挑的步道,由此眺望Laguna Beach的海岸線相當賞心悅目,Travel Magazine更讚譽她也許是加州海岸最美麗的公園。8月26日下班後,我順著GPS,從Irvine出發,由405 San Diego Fwy轉Laguna Canyon Rd, 直行到底便到達Laguna Beach, 車程約莫40分鐘。沿路穿越山谷,好像有開往大西部的錯覺。

- Feb 05 Tue 2013 15:10
~Santa Monica~
Santa Monica是位於洛城以西的美麗濱海城鎮,簡稱SaMo,名稱來自女聖人Monica莫妮卡,美國同事Kent之前有推薦我,知道我對這裡有興趣,於是就跟我約了一天晚上帶我來造訪。

下班後我先從客戶公司回旅館,等他過來會合我們再一起出發。約1小時我們才抵達該地。
- Jan 20 Sun 2013 23:10
~Los Angeles~
在美國的第一個假日,很不幸的要加班,而且週日還是很悲劇的要去公司收實驗結果與con-call, 不過幸好是下午,所以我至少有半天的時間可以晃晃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市區觀光。
為了把握時間,我早早就起床,天還沒亮。我驅車到Irvine走走。
首先造訪的是William R. Mason Regional Park. 清晨的公園很幽靜,天空才微亮,湖水如鏡。
- Aug 25 Sat 2012 16:56
~自由之地,美國~


美國,這個不陌生的國度,我對她的了解大多來自美國影集和好萊塢電影,還有運動迷不會錯過的NBA/MLB。街上從麥當勞到星巴克都可以看到最直接的美式飲食文化,然而除此之外,我對她的了解其實很有限。我最最不解的是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度,為何允許國民合法持有槍械,是出於對崇尚自由的高度堅持,還是對法治素養的過度自信?
- Aug 20 Thu 2009 16:39
~Mt. Tamborine and the Bamboo Shop~
- Jun 06 Sat 2009 23:30
~Mt. Coot-tha夜景~
- Oct 18 Sat 2008 19:08
~Bribie Life~
- Oct 16 Thu 2008 22:39
~無言的沉默~
- Jul 16 Wed 2008 12:38
~澎湖~

四年前曾來過澎湖,記憶中只覺得它是個大大的小島除了停留較久的馬公、西嶼,好像沒什麼特別的。四年後,舊地重遊,我得到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回憶我想,這是因為我如今用心去真正感受這個島上的人文歷史、自然景觀也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澎湖。

- Nov 17 Fri 2006 12:53
~我的澳客生活:環保篇~

外國的環境品質會比台灣好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在澳洲的日子裡,草地是乾淨的,自來水是可生飲的,夜晚是寧靜的。除此之外,澳洲檢疫嚴格,外國的農產品或食物都被嚴格限制入境,以防止可以影響植物、動物、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外來有害動物及疾病,避免位處偏遠南半球的澳洲發生疫情,這些都是台灣比不上的。當然,都市一定會有其髒亂的一面,在Brisbane市區公園裡,就會看到許多人在外面抽煙(澳洲室內全部禁煙),煙蒂被扔在地上,我想,不管再怎麼有水準的國家,還是免不了有少部分缺乏整潔觀念的人吧。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事是,我們一家開車正在往Bribie island的路上,Daniel把薯條紙盒貼在半開的車窗上,結果不小心盒子就掉出車外了。Erik一看到,馬上煞車,除了告誡Daniel不可如此外,更倒車近百公尺,到後面去把垃圾撿回來。這對他們來說是很正常的事,但如果是在台灣,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有這樣子的觀念和動作。「反正只丟一個沒什麼大不了。」「明天早上會有人來掃。」「別人還不是亂丟…。」偶一為之,因循苟且,這樣子的心態就是台灣人環境維護失敗的主因。在羨慕外國環境優美的同時,我們又為了自已的島嶼做了些什麼?
顯示文章地圖- Nov 06 Mon 2006 21:52
~我的澳客生活:人情篇~

隻身在外遇到困難,若有素不相識的人樂於幫忙,那真是一件非常感動的事。在澳洲的期間,有好幾次遇到樂心的路人幫忙,有一次在Brisbane city,正拿著地圖找路時,一位經過的路人很好心停下來問我們現在要找什麼地方,在她的指示下立刻知道了正確的位置。還有一次在Mt. Coot tha的植物園裡的日本花園中,當我請路過的園丁幫忙拍照時,他除了幫我們拍照,還又找了幾個朋友來和我們合照,雖然我們互不相識,但依舊感受得到他們的熱情。之後在園內遊覽,有一位帶小孩來玩的女士上前主動詢問我們需不需要她幫我們拍照…。這種種讓我感受到Brisbane真的是一座很親善的城市。不過Erik也說了,這也是因為Brisbane開發和人口不若Sydney,所以人們有很多的親和力,若是人在Sydney, 恐怕有空理你的人很少。Erik每周二晚上都會到附近的中學參加一個社交性的羽球俱樂部,我們也跟去玩了2次,在這裡也認識不少朋友。休息時的Small talk,才知道他們的家人也很多都是移民,像Anita是來自裴濟,薩巴斯欽的父母來自英國與法國,還有一個人是日本跟澳洲的混血,其他還有韓國、中國、台灣人,而他們大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。澳洲真的是一個充滿多元種族文化的社會。七月底到Sydney短暫的四天旅遊中,這裡果然充滿了大都會的感覺,相對的與陌生的人接觸也不得不帶點心防,這是繁忙的大都市都得有的宿命嗎?不過在問路、問月台時,路人也都很詳細的告訴我們,讓這趟旅遊都能順利平安。在參加Opera House裡的中文導覽團時,發現有一個女生是從台灣隻身來玩的,在導覽結束時和她小聊一下,她說她是從台北來的,為了來澳洲渡假,將工作辭掉,到這裡過一周的異國自助旅行,真是不簡單。這些旅遊中的小插曲,將我的旅途點綴得多彩多姿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- Oct 22 Sun 2006 10:31
~我的澳客生活0811:Rescue a bird~

上午參觀完South bank的海事博物館(Maritime museum),中午在紀念公園用餐時,聽到長椅旁邊的垃圾桶內一直傳來鳥叫聲,起初不以為意,但後來發現樹上許多鳥兒一直在附近盤旋,或是停在桶邊往內看,神情似是焦慮,我就過去一探究竟。原來裡面有一隻鳥兒受困!不知道牠為什麼無法飛出,是受傷了嗎?看著其他鳥兒著急的望著桶內,我一定不能不管。吃完土司後我用袋子套住手以防被啄,然後伸手去"捧"這隻鳥兒,其他樹上的鳥兒以為我要抓牠,就低空在我頭上疾飛想驅走我,我被嚇了一跳,我見狀就趕緊叫娟娟幫我在上空趕其他鳥兒,以做"掩護"。千辛萬苦,終於把鳥兒救出來了,剛把牠捧出垃圾桶牠就立刻振翅飛走了,幸好牠沒受傷。牠一飛出桶外就跟著其他鳥兒一起飛到旁邊的樹梢,看起來像歷劫歸來的嘘寒問暖,牠們一家能團圓真好!看著牠平安回到天空,跟其他同伴在樹梢快樂高歌的樣子,真是為牠們感到高興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顯示文章地圖- Sep 23 Sat 2006 17:46
~我的澳客生活0725:The Rocks~

岩石區,隔著雪梨灣與歌劇院遙遙相望,但相隔不遠的兩地,卻充滿截然不同的風情。岩石區,在1788年時由第一批來自英國的犯人所開墾,最早的犯人也是囚禁於此。George street,是全澳洲第一條街道,也是最古老的街道。街上有許多澳洲最重要的歷史性建築與名勝,包括卡德曼斯小屋、ASN公司大樓、舊警局、和水手教堂。漫步走在這裡的狹窄小巷與石磚街道,我彷佛走進200年前的雪梨,在我身旁走過的,是一個個高大的軍官與揮汗工作的囚犯。我一步步,用腳步輕敲深埋在石磚裡的回憶,回音裡夾雜著聲聲嘆息,他們離鄉背井賣力開墾來補償自已以前所犯的錯,遠在英格蘭的家鄉,或許再也回不去了。能留下來的,只有汗與淚。每個飯店都風格獨具,每個街角都是驚奇,岩石區就是這麼一個平凡中帶有無窮感情的地點。遠方因著夕陽而泛黃的歌劇院,也美麗到令人陶醉。岩石區和它的迷人的歷史,仍會繼續藏在石磚街道下,等待下一個人,和我同樣深深著迷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顯示文章地圖- Sep 18 Mon 2006 15:12
~我的澳客生活0725:雪梨失財驚魂記~

在Sydney Tower樓下看完精彩的身歷其境3D電影:OzTrek後,我與娟愉悅的步出劇場,在中心點百貨(Centralpoint)逛街,看一些明明買不起的精品。接著我們打算要去搭單軌電車到Chinatown,當我走到一處大樓與大樓間人行天橋走道時,我下意識想拿車票,然而手探進腰包的結果卻摸不到熟悉的皮包。頭皮發麻的我不願過度驚慌,再度確認了一次;沒錯,我的腰包裡的翻譯機、地圖、手機都還在,但就是皮包不見了。皮包不見了!?所有可能最壞的情況快速的在我腦海中閃過,也包括想得到的所有髒話。我的皮包裡不但有數百塊澳幣,還有台灣的駕照、身份證、提款卡等證件,失去它我的旅程就等於提早結束…天啊…。再翻找了一次腰包與背包之後,我終於相信的確是掉了,但是是掉在哪?我記得在OzTrek電影入場時我還拿著皮包,拿著…。我話也不多說立刻三步併二步快步狂奔,從剛步出的原路一路跑回OzTrek劇場。這時第2批的遊客已經坐定在集合廳準備入場參觀了,我看到這景象稍微安心,因為這表示劇場裡現在還沒有人,我立刻跟引導的服務生說明我遺失了錢包的情況,她就先讓我進去找。我繼續衝啊衝的衝到OzTrek裡的3D劇院,在播放影片時座位是會跟著螢幕中的情境而移動的,所以在座位晃動時錢包從口袋裡掉出的可能性最大。我找了我的座位,沒有,天啊!連這裡也沒有?要走出劇院的我再想了一下,掉錢包除了這裡沒別的可能了,我轉頭再看一次。感謝主啊,找到了!我終於和我的錢包重逢了,我差點喜極而泣。原來它掉在我旁邊的座位,就是娟當時坐的位子。大難不死的我找回了我的錢包,回想10分鐘前的驚慌失措,真是覺得好險又好笑。這不幸失財後又幸運找回的經歷,令我難以忘懷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顯示文章地圖- Sep 11 Mon 2006 22:41
~我的澳客生活:機場篇~
- Aug 24 Thu 2006 22:39
~我的澳客生活:教育篇~

你能夠想像,一個小學生的書包裡面,只有一個便當盒跟一個文件夾嗎?澳洲的教育和西方大部分國家相同,分為12年級(國小6年級,中學6年級),而大學入學方式,則以OP測驗級分來判定學生,OP級分愈高,所能錄取的校系愈好。從這些方面來看,和台灣差異並不大。然而,這裡的中小學生,早上9點上學,下午3點放學,國小學生一天作業(Richard, Lucy的兒子,在雪梨帕拉馬塔市小學就讀),僅是5個英文單字默寫;沒有沉重的書包,每學期也沒有月考,每天就是快樂上學,快樂放學。這樣的學習情況,不只在雪梨、布里斯班,而是全澳大利亞。什麼叫做升學壓力?為什麼要補習?他們不懂。那麼,澳洲人不會讀書,不夠認真嗎?澳洲有8所頂尖大學,一般稱為澳洲8大(Group of 8),這8所大學全部排名於世界前200名以內(上海交大研究,2005)。澳洲建國不到110年,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得主,在基因工程,醫藥學上屢有新突破。台灣學生從小學五年級(甚至更早)開始補習,升學壓力壓在重重的滾輪書包上,上了國中還是補,除了要上明星高中,還要考上國立大學,最好是國立名校。在錯誤的體制設計及升學觀念下,念了這麼多書,補了這麼多習,真的對學生有幫助嗎?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- Aug 24 Thu 2006 22:35
~我的澳客生活:飲食篇~

西方人的飲食,相較於東方人差異頗大。在澳洲的早餐,通常都是土司加上牛奶配喜瑞爾等來吃,在這裡除非是東方人群居的Sunnybank,否則是吃不太到中式的早餐的。午餐呢?澳洲人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,午餐是不太重視的,和早餐類似,通常都是土司隨便吃,頂多就是夾的配料或沙拉不同。中午時分在Queen street mall等市中心區遊玩時,常會看到許多人坐在長椅上吃土司。之前在餐廳吃過一餐牛排,澳洲牛肉的品質是沒話說的,一層厚牛肉像漢堡一樣,旁邊以培根肉包覆,再加上些許生菜沙拉;但口味鹹了點,和台灣的牛排差很多。在這裡的餐廳吃飯消費很大,隨便一餐速食就要8塊澳幣以上。中式餐廳這裡也有,不過是自助式的,以餐盤大小計價。在這裡看見熟悉的7-11,裡面還找得到台灣的泡麵,在這裡要2塊澳幣;沒辦法,這裡的物價水準本就有別於台灣。再來說到晚餐,拿刀叉吃米飯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體驗,就像是吃牛排一樣,剛開始不太上手,後來才漸漸習慣。刀子是切肉菜用,而叉子除了叉菜,也可以用像湯匙一樣勺的方法吃飯。Ginny煮的晚餐幾乎餐餐都有肉,2禮拜下來我大概已經胖了2公斤…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顯示文章地圖- Aug 24 Thu 2006 22:33
~我的澳客生活:住家篇~

我住在Kenmore的Brookfield,離布里斯班市區約50分鐘車程。在這裡沒有高樓大廈,每一戶住家都是別墅,澳洲的晴空可以輕易的一覽無遺。 布里斯班市的住家建築規定每戶之間要有1公尺的距離,而門口距馬路也要保留3公尺,因此房屋坐落有致,而且戶戶綠草如茵,建築風格與特色又各有不同,漫步其間就像在欣賞一幢幢的藝術品。 Erik的別墅2層樓高,總面積1300平方米,有可以停放2個車位的車庫,還有2個客廳,一個可供接待賓客,一個是生活使用。這裡的廁所是乾濕分離的,馬桶和浴室也是分開的。 房間總共有4房3衛。屋外有一個BBQ的餐桌,還有一個小游泳池。這對來自台灣的我來說已經是奢華的豪宅,但在Brookfield,這樣的住宅到處都是,而要價自然也不便宜,65萬澳幣,這不是任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所能負擔的。房子的格局很好,外面的美景更是不在話下。屋後有一條散步步道,再往後有一條小溪,不過由於澳洲近年遭遇嚴重的乾旱,因此已經快要枯竭了。 晚上走在這裡,一抬頭就是滿天星斗,在Erik的解說下,南半球的南十字星可以輕易的找著。在這裡的生活品質,真的是台灣所無法比擬的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顯示文章地圖- Aug 24 Thu 2006 22:31
~我的澳客生活:行路篇~

在澳洲的用路人,無論是開車還是走路,都可以很放心。在布里斯班擁擠的都會區,人車都有號誌,只要號誌是紅的,車輛絕不會亂闖。就算是行人和車輛同時前行,要左右轉的車輛都會暫停讓行人先走。流量較大的十字路口,經常會看到圓環,Ginny告訴我,只要經過圓環,一定要讓右側的車輛先行,而在T型的岔路口(T section),一定要等路口左右方的車都走完自已才能走。在讓路標誌的路口(紅色倒三角形,裡面寫著Give way)一定要讓他方車輛先行。車輛較少的地方,人行道沒有人行號誌,但若有行人優先的標誌(黃色圓形,畫著行人的雙腿),車輛就要停下讓人先過。有任何事故或糾紛,都是以是否依照交通規則來做判斷依據,沒遵守的一方就是不對。 再來談談道路和標線設置,在這裡的道路和台灣不同,是靠左行走的。而人行道也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斑馬線,它只有2條向前平行的白色實線,其間區域為人行道。紅綠燈是垂直設計的,這些是和台灣設計較大的不同處。在這裡,車主可以額外付費,註冊自已喜歡的車牌。我所看到的個人化車牌有”TOM-XXX”,”KEN-XXX”,”BMW-528”等 來這裡已經3周的我,無論是走在任何地方,都可以不用像台灣那麼提心吊膽,喇叭聲和輕型機車在這裡幾乎要絕跡,台灣何時才能有這般的交通水準?我想如果駕駛人的法治素養和心態沒有改進的話,台灣永遠都沒有安全的行路交通。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國外旅遊」顯示文章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