檢視較大的地圖

昨夜倫敦有雨,週日上午,雨後的街道,像一杯拿鐵不加糖,令人神清氣爽。

格林威治天文台在大清早中,似乎還有些睡意,而她已經近在咫尺。

DSC01151.JPG

圖說:在前往天文台的路上,看到可愛的狗兒。

15世紀,新航路不斷的被發現,更多人透過航海,探索地球的遼闊。皇家天文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誕生,它由英王查理二世於西元1675年設立,該天文台從此領導著英格蘭在天文、地理上的持續再發現,1767年,英國所出版的航海歷上,所載的經線0度就是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。天文台直到1998年功成身退,如今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。

DSC01167.JPG

到了19世紀,許多國家都有各自的時區,彼此無法統一,如俄國用普爾可夫天文台為基準,法國用巴黎天文台的時間為標準時間,其他國家悉數使用格林威治,導致溝通上的混亂。直到1884年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25個國家共41位代表,召開了華盛頓會議,討論制定一個關於經線時區統一的制度。與會中有人提議以義大利的羅馬為經線,也有人認為該以埃及吉薩金字塔為標準時區。但這些地方的條件皆不如英國,再加上最後美國的大力支持, 確定了由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地為經線0度,所在時區為格林威治標準時間。這時的英國是世界頭號海權強國,講話的份量自然大聲的多,國際間的競逐角力,優勝劣敗相當明顯。在這個時代,統治海洋就能統治世界。

DSC01145.JPG

一般人來參觀,最最最想體驗的就是畫在地上的本初子午線,在這裡可以跳來跳去,體驗身處東西半球的感覺。但但但但是,這條線畫在天文台裡面,沒有買票可是玩不起的喔!

DSC01158.JPG

幸好,在這條線的盡頭,就是照片最右邊的圍欄,有再向下延伸了一條黑線,所以不想買票的人,就可以過來這裡,體驗窮人版的東西半球跨越!

DSC01154.JPG

我在東半球,我又到西半球了,怎樣,咬我啊笨蛋!

DSC01166.JPG

DSC01149.JPG 

 

圖說:從格林威治天文台丘陵向下眺望,是國立海事博物館,泰晤士河對岸,遠方大樓為倫敦金融區。

DSC01168.JPG

在這裡遠眺,迎面吹來的冷面好像也有種海水的鹹味。轉身往山下走,目標是不遠處的倫敦塔。

DSC01169.JPG

圖說:海事博物館外一景。

DSC01173.JPG

河邊格林威治港口旁的這艘帆船可大有來頭,卡蒂薩克號,是現存最古老的帆船,她在19世紀常常往來中英兩地,做為茶葉貿易的工具,如今是博物館對外展示。

從卡蒂薩克這裡就有一站輕軌車站cutty sack, 往北搭乘數站就可抵達世界遺產倫敦塔。倫敦塔是一座巨型的堡壘,最早是古羅馬時代即建成的,用來保護倫迪尼烏姆(Londinium, 即現在的倫敦)。而後諾曼人在舊有的堡壘上加磚添瓦,才逐漸成為今日的樣貌。有一段時間它也被當成監獄使用,英國俗語sent to the tower就是被抓去關的意思。之後倫敦塔經歷過一段腥風血雨,許多政治犯被判判國罪處死,另外還有偷情被斬首的安妮、博林皇后。

DSC01185.JPG

DSC01202.JPG

DSC01231.JPG

倫敦塔名義上還是英國皇家宮殿,因此可以看到衛兵駐守。塔內四處有舊閘門,還有兵器的展示。

P_20140119_134319.jpg

P_20140119_142227.jpg

倫敦塔除了歷史事件與光怪陸離的傳說外,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在白塔(White Tower)裡的珍寶了,裡面有世界最大530.2克拉鑽石(非洲之星)的所做的十字權杖, 以及317.4克拉鑽石的帝國皇冠(Imperial State Crown) 。還有各項英國王室登基加冕使用的mee ya(台語的東西),都是殖民時期搜刮來的珍寶,可見英國當時國力之強盛。

白塔裡面是禁止攝影的,所以無法將這些玩意以圖片呈現,就看看外觀囉。

 

DSC01206.JPG

倫敦塔的一側,就是著名的倫敦塔橋了,如今橋仍會在特定的時間開啟供船隻通行,會先行公告,想目睹此景的朋友不妨上網查詢。下過雨後倫敦天空,格外清澈動人。

DSC01257.JPG

其實,我很感謝倫敦。雖然我在這裡,蒙受自助旅行以來最慘重的損失,但也是倫敦教會了我,檢視自已剩下來的,在寒冷的北國,練習堅強。

倫敦,你的餽贈與劫掠我都謹記在心。  

arrow
arrow

    loshao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